改革成為電力發展的推動力
發布時間:2008-11-23 點擊率:5570
“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,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僅分別居世界第八位和第七位,30年后的今天,我國已成為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二位的電力生產和消費大國……30年來我國電力工業實現了跨越式快速發展。”這是國家電監會主席王旭東在日前舉行的紀念中國電力改革開放30年座談會上的開場白。
記者注意到,座談會上,我國電力行業政府官員、專家學者以及大型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,在回顧電力行業改革開放歷程的同時,共同探討了我國電力工業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。
“世界電力發展史上的奇跡”
“30年來中國電力工業發展之快,創造了世界電力發展史上的奇跡。”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趙希正用一組數字佐證自己的表述:我國電力裝機容量1987年突破1億千瓦;1995年突破2億千瓦;2000年突破3億千瓦;2004年突破4億千瓦;2005年突破5億千瓦;2006年突破6億千瓦;2007年達到7.18億千瓦,是1978年的12.6倍。30年間,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以年均9.1%和9.2%的速度增長,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二位。
趙希正說,1990年底,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僅為美國的20.3%;至2007年底,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已達到美國的68%左右,差距大大縮小。2007年底,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已大致相當于世界前10位電力大國中日本、德國、加拿大、法國和英國5個國家發電裝機容量的總和。我國僅2006年一年投產的發電裝機容量,就已相當于加拿大、法國、德國和英國這幾個國家的發電裝機容量。在年投產發電裝機容量和發展速度上,我國創造了世界電力發展史上難以逾越的紀錄。
在電力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,我國電力質量也明顯提高。一方面是電力結構不斷優化,水電、核電、風電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.1%提高到2007年的8.2%。到2007年,我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.5億千瓦,位居世界第一;核電裝機容量885萬千瓦;風電裝機容量420萬千瓦,且在近幾年呈倍增式發展態勢。另一方面是電力在節能環保方面取得的進展。2007年我國供電煤耗356克/千瓦時,比1978年降低115克/千瓦時;美國火電機組安裝脫硫裝置的比例約為32%,而我國這一比例已達50%。
“就在電力供應快速發展的同時,我國電網建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,技術等級不斷提高。”據王旭東介紹,1978年我國35千伏以上輸電線路維護長度僅為23萬公里,變電設備容量為1.26億千伏安,到2007年底,我國35千伏級以上輸電線路維護長度已達到110萬公里,變電設備容量已達到24億千伏安,分別是1978年的4.8倍和19.3倍。全國大部分地區形成了以50萬千伏為主的電網主構架,75萬千伏輸變電示范工程已經投入運行。2007年,我國跨區服務用電量為2030億千瓦時,已占全國總發電量的6.25%,西電東送三大通道累計形成4750萬千瓦輸送能力,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水平不斷提高。
改革成為電力發展的推動力
改革開放是推動電力工業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。電力工業所走過的30年,既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我國壟斷行業走向競爭,并向市場化目標邁進的一種探索。
王旭東告訴記者,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國民經濟以9.98%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,電力需求增長迅猛,全國性缺電局面嚴重,致使企業開工不足,居民生活用電不能保證,電力體制改革提上日程。
1978年至1988年這10年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第一階段,在此期間,電力行業開始利用外資,開展國際合作,打破了政府獨家投資辦電的格局,調動了中央、地方以及外資等多方面積極性,促進了電力投資主體多元化,有力地推動了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。
從1988年到2002年,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按照公司化原則、商業化運營、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思路,我國電力行業逐步實現了政企分開,并頒布實施了電力法,確立了電力企業的法人主體地位。這被視作電力體制改革的第二階段。
21世紀初,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,電力需求進一步高速增長,電力供應短缺狀況再度出現,并在2002年下半年開始逐漸發展成全國性、持續性缺電局面。2004年全國先后有26個省級電網拉閘限電,全國最大電力缺口達4000多萬千瓦。我國電力工業市場化改革的大幕由此開啟。
2002年按照國務院5號文件要求,電力行業實施廠網分開,組建了兩家電網公司,五家發電集團公司和四家輔業集團公司,出臺了電價改革方案和相應的改革措施,改進了電力項目投資審批制度。在東北、華東、南方地區開展了電力市場試點工作,設立了電力監管機構,出臺了電力監管條例和相關配套政策,進一步強調了行業協會的自律、協調、監督、服務職能,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觀調控、依法監管,企業依法自主經營,行業協會自律管理服務的電力體制格局。
廠網分開后,電源企業形成了充分競爭的市場化格局,我國電力建設全面提速。從2004年到2007年,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年均增長16.4%,僅用了不到四年時間,就扭轉了電力供應緊張局面。到2007年,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電力供需基本平衡,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。
解決電力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還要靠改革
在紀念中國電力改革開放30年座談會上,一些專家分析認為,當前中國電力體制依然存在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。比如,電力壟斷體制尚未從根本上破除,電力市場化改革面臨重重阻力,合理電價機制沒有形成,電煤價格矛盾依然存在,電網建設滯后于電源建設……整個電力工業發展還面臨著資源、環境等多重壓力。
“雖然我國電力工業在30年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但仍有一些問題無法回避。”王旭東說,“特別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,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情況下,國民經濟和電力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。”
對此,王旭東認為,一定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,推動我國電力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。他表示,要抓住當前供需矛盾的關鍵,加快電力市場建設,引進價格競爭體制,進一步推動跨省跨區電力交易,優化調度可再生能源、核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,鼓勵高效、環保機組多發電,逐步實現發電企業競價上網,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機制作用,實施節能、環保、經濟的發電調度方式。
“電價改革滯后是造成電煤供應緊張,發電企業虧損,電網企業困難的重要原因。”趙希正指出,現行的電價形成機制,沒有完全體現資源稀缺的狀況和環境保護的成本,電煤矛盾凸顯,也表明電價與市場經濟規律相悖;而且電價總體水平偏低,使得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杠桿作用不能發揮。他建議,要切實轉變低能源價格的傳統觀念,大力推進、完善電價改革形成機制,建立符合電力市場經濟規律的電力架構體系,并通過電價這個杠桿來調整產業結構,逐步實現經濟的轉型。
“堅持科學發展觀,促進電力工業又好又快發展,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,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和完善改革。”王旭東說,比如還要進一步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,提高電力規劃的科學性和預見性,合理規劃電源布局,促進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,統籌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,協調發展電源電網和城鄉電網;要促進電力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,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,增量與存量發展并舉,促進電力節能減排,引導科學合理用電;還要充分利用國際、國內兩個市場,兩種資源,抓住機遇,實施走出去戰略,保持電力工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勢頭。
|